最近看了易胜华写的《别在异乡哭泣》,结合庭立方写储殷的两篇文章《一场值得被反复回看的直播:律师的可恶之处?》与《储殷:这个平权时代,律师没有资格教育任何人》,我大概对被人嫌弃的律师形象多了几分感受。
有句话说“因为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伞。”,其实网上还盛传另一句话“因为淋过雨,所以想把别人的伞撕烂。”前者生发出一种温柔的体谅,后者生发出“千年媳妇熬成婆”的丑恶嘴脸。
得益于他吸睛的戏剧人生,易律师成为了我成年以后知道的第一个律师。最出名的就是他开辟了收费实习的新概念,让我们这些一贫如洗的法律小民工闻风丧胆,我至今还记得毕业的时候很多朋辈都表示“打死不去(某所)”。在《服务员,请称一斤贾晓晖》中,我说到“就算是见到上学那会儿特别讨厌的炒作派律师易胜华也会微笑着给他拉个椅子”,看看自己是不是对他有些狭隘的误解。最近看了他写的书。很意外,书中的形象平实、妥帖,还有那么点真诚,甚至令人心疼,一反他在互联网上打造的姿态。
一位在十年前就亲自感受过微薪之苦的律界前辈,是怎么想出在多年后开辟“交钱打工、付费实习”这条鬼怪之路的?
当然,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对律师实习制度的理解理应结合时代背景和行业现状,感兴趣的可以看我前面的文章。
即使是一位没事就爱写点小作文,送出手的花圈、钥匙扣等等都要像小情侣恋爱日记一样记得一清二楚,时不时还总能搞出个“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动静的律师,也曾经是正儿八经的九江司考状元,甚至在年轻时就有着不俗的气场和临场反应能力。网络传播当然有着它的弊端,夺目的标题和雷人的语言在引爆热点的同时也能带来危险。虽然有很多法律从业者在荷尔蒙赛道取得了不少关注,但也在承受着内容单薄、颜值下降带来的嫌弃和谩骂。“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如果说长期主义的专业赛道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山路,那么荷尔蒙赛道一定是刺激又危险的跳楼机。如果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更为稳妥的长期主义做内容深耕,那么即使暴风雨来临也无所畏惧。在《我的双面生活》被各大佬转载之后,我也总能很快忽视99条鼓励我的评论,紧紧地盯着那一两句质疑声细细品味、反思、复盘、观照。我实在担心自己的内容撑不起这么多关注,甚至害怕自己鼻孔里有几根毛、下巴上有几个痘痘都会成为某一天人们关注的焦点。针眼儿大的格局怎么撑得起这世间往后所有的惊涛骇浪?我内心早已住进一位精神抖擞、目光坚毅、心态沉稳的老头儿。即使有人约我现在收拾东西去终南山砍柴打坐,我都愿意放下手机,欣然前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状态。狂飙火了就会有人拿着放大镜看他,但要想成为经典,就必须撑得起质疑,迈过时间的考验。这篇文章引起很多前辈的共鸣,包括成都的矿泉水老师。矿泉水老师是一位资深检察官,但是在其身上看不到一点世故油腻的架子和闭门造车的清高,他甚至以身饲虎,深入敌区。在交流中承受来自各位律师的讨伐,享受打破交流屏障的快感。他说“很多律师虽然清楚写作对象是社会大众,但是往往在写作时去刻意迎合社会情绪以求高关注度,反而是剜肉补疮。很多客户的不切实际幻想和异想天开要求,就是从这一刻开始被种下的。法律人的专业和体面,是要在对社会大众的引导、教化、传授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依仗着法律专业人的身份,在一味去迎合社会大众的非理性情绪的基础上去树立话语权。”被人嫌弃的律师有很多种,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就是“不说人话,不做人事儿。”说的话让人听不懂,干的活儿让人看不着,再配上一个拽得二五八万的头像,做点跟专业不沾边的稀奇古怪之事,算是稳稳地踩在“被人嫌弃的”所有雷区了。被人嫌弃不可怕,但被人嫌弃一生,一定是件悲哀的事。近期历史
作者:晓晖Fiona。
95后,胡思乱想的法律民工。没想整顿职场,也绝不墨守成规。或许你看过她的双面生活,但那不止她的生活。品读真实案例,聚焦细微之处,纵享滚烫人生。